开放数据中国
报告/Report案例/Use Cases
  • 开放数据中国
  • Blogs
    • 域外学道:我们从ODI-MS 朋友圈中学到的数据联合创新体的构建 What We learned from ODI-MS PLN
    • [回顾] 普通人的数字权利指北 第 1 期: 我们身边的算法决策和”被流动“的个人数据
    • 【工作坊报名】 我们身边的算法决策和“被流动”的个人数据
    • 数据流通机制探索(一):玩转数据生态画布
    • 高丰:企业如何用好公共数据开放政策
    • 破局数据要素流通,我们入伙了这个微软和 ODI 牵头的「开放数据」朋友圈
    • 高丰:AI时代「开放」数据的三大范式变化
    • 国际数据信托工作组(DTEG)正式成立! 开放数据中国受邀加入
    • 「公平透明、动态渐进」——建言《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草案》
    • 盘点2018年「中国开放数据」的那些事
    • [声音] 上海开放数据进行时
    • 预告 | 开放数据创新营
    • [看对岸]罗佩琪:從 g0v 到 gov -- 潛入衛福部 400 天
    • [看对岸] 台湾行政院长張善政的开放数据垦荒之旅
    • 共治共创视角下的开放数据发展:趋势、挑战和反思
    • [报名] Design SODA:开放什么数据由你说了算
    • 回顾:2015开放数据项目盘点
    • 【快讯】台湾击败英国,夺2015年开放数据指数首名
    • 政府开放了多少数据?2015中国开放政府数据“探显镜”发布
    • 高丰:对于开放环境数据的一些思考
    • [预报名]OpenDataSalon#1: Datacanvas 开放环境数据可视化黑客松
    • [看对岸,以为鉴]1.16台湾行政院开放数据研讨(一)
    • 高丰:为什么开放数据对你的生活很重要?
    • [报名]周六开放数据可视化工作坊@同济
    • 开放数据指数'14:英国继续领导世界开放数据运动,台湾成亚洲数据最开放地区
    • 谁来为开放数据买单
    • [报名] 10月20日晚7点复旦大学「开放数据在商业中的启航」公众演讲
    • 拥抱开放数据机遇的商业模式
    • 费城的开放数据项目
    • G8 开放数据宪章行动计划:默认数据开放,但你可能必须付费使用
    • 我们能从八国集团(G8)开放数据宪章行动计划中学到什么
    • 美国数字问责与透明度(DATA)法案有多独特?
    • 取经台湾: SmartGov “政府开窍” 会议 (下)
    • 取经台湾: SmartGov “政府开窍” 会议 (上)
    • 利用信息公开日志指导数据开放
    • 开放数据对经济的影响——来自GovLab的精选文章
    • 演讲分享:开放数据500
    • 演讲分享:开放数据助力经济发展
    • OKFestival2014: 开放数据全球发展快报
    • 开放数据在墨西哥:42天开放100个数据集
    • 走近英国开放数据系列挑战赛之二
    • 走近英国开放数据系列挑战赛之一
    • 政府对开放数据风险的错误解读
    • 惨淡收场的英格兰 Care.data 项目:走向歧路的政府开放数据
    • 看 GitLaw 如何将法国立法过程变为开放数据
    • 光有开放数据是不够的
    • 如何吸引开放数据用户
    • 新来者对开放数据与开放政府的看法
    • 先要开放哪些数据?对开放数据项目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考
    • 解读开放数据工程中的许可协议
    • 让信息公开更像开放数据
    • 开放数据与G20:开放的商业机遇
    • 开放的商业潜能之开放国际贸易数据
    • 10家基于开放医疗数据的企业
    • 浅谈OGP中的开放政府
    • 超链接与希望——Data.gov已上线五年
    • 开放数据——价值2300亿美金的节能革命
    • 开放数据商业在新兴市场的崛起
    • 黑暗中的数据:开放数据目录的重要性
    • 数据共享并非数据开放
    • 公开存取 vs.开放存取
    • 高丰:开放数据≠共享数据≠公开数据!
    • Climate Corp: 开放数据应对气候变化
    • Mastodon C:为英国医保服务节省2亿镑
    • Zillow:开放数据改变房地产行业
    • 麦肯锡报告:政府如何释放开放数据经济潜能
    • 面对开放数据革命,企业何时才会警醒
    • 开放数据赋予南高加索地区公民社会新生命
    • 为什么要开放数据——来自巴基斯坦的答案
    • 缺失的一环:如何吸引私人企业成为开放政府合作伙伴
    • 开放私人企业:开放数据的下一个前沿阵地
    • 开放数据基金正当时
    • 没有开放数据?不是问题!5种发展中国家创业者激发开放数据创新的方法
  • Our Work
    • Data Governance
    • Digital Rights
由 GitBook 提供支持
在本页

这有帮助吗?

  1. Blogs

取经台湾: SmartGov “政府开窍” 会议 (下)

本篇内容作者林小草,联系邮箱veronica.conn@yahoo.com.tw,原载在 http://infuture.pixnet.net/blog/post/30209613

演讲ppt下载请戳左下角「阅读原文」

前情提要:SmartGov(政府開竅系列研討會)是由 "Code for Tomorrow" 這個組織舉辦的活動,旨在分享在公部門改善作業流程、分享資源、彙集相關資訊等種種經驗。

#06,「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網」站長羅佩琪,「病後人生」

(講者背景:現職為長照資訊服務公司的專案經理,因為羅爸爸一度中風、羅媽媽視網膜剝離,因此在網路上大量收集、分析、撰寫專文,協助病友找到福利申請流程與病後的心理重建。)

擁有醫師朋友、社工師朋友,在父親中風之後,羅佩琪很幸運地知道可以為他申請勞保的「失能給付」,一口氣得到六十多萬的補助款。有了社會福利的補助,家中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了不少。

以她自己的申請經驗,她發現要走訪多個政府網站才能夠將所有可申請的福利收集齊全。她因此發想:其他人會不會也遇到類似的問題、卻沒有這樣的親朋好友可以詢問呢?

於是她以部落格來協助收集病友會想瞭解的補助給付資訊。她收集資料、撰寫專文、舉出實例,參與相關活動,想要解決她認為政府網站常見的三大問題:資料分散在各個網站,撰寫的文字太冷硬仿如文言文,網站缺乏維護導致資訊與現行體制常有時差。

網站上線後斐然有成:開站近兩年,目前已累積 PV 一百萬次(UV 近二十萬次),每個月大約會有 60 則病友提問,她會去掉對方的個資後將問答集彙整到網站,造福其他有相同疑難的病友。

身為一個普通人,寫文章一定會有錯誤之處,因此她提供回應機制,讓大家可以回報錯誤以利修正;她也把文章丟上批踢踢,讓專業又直接的鄉民毫不留情的批評、修正文章內容。

她發現政府機構也有整理得很好的資訊整合平台,像是台北市的 U-life 台北悠活、新北市的福利補助自己查(BTW 這讓我想起 g0v 的「福利請聽」),不過她也擔心,不同的政府機關都在做資訊整合,會不會大家之間都在不停的重工?

她建議政府、非營利組織 (NPO)、一般企業 (營利組織/PO)、專業人員之間,可進行異業合作,以她自己而言,成立病後人生網站後有許多企業、組織與她聯繫,若能夠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,對病人家庭幫助更大。

#07,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(IXDA) 理事余虹儀,「公共服務如何導入通用設計」

通用設計 (UD, universal design) 是「能讓更多數的人都可以使用的設計」。可以服務的對象包括帶小孩出門的爸媽、銀髮族、視障者等等。

通用設計以「不突顯使用者差異、不增加其心理負擔」為原則。大多數人不敢坐在博愛座,即使有需要也不太敢坐,但其實博愛座是 priority seat,應該是和一般的座位一樣,每個人都可以坐、但遇到有更需要的人時宜優先讓座。

公共指標應該要有清楚的指示,以緊急出口的標示為例,標上往前的箭頭、卻搭配向左的圖片,可能會造成使用者的無所適從。

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兩者不同,余虹儀認為,通用設計可以造福更多的人,舉例而言,復康巴士(無障礙設計)僅能提供身心障礙者使用,但是低底盤公車(通用設計)就能造福學童、銀髮族與通勤者等多樣化的族群。通用設計可以涵蓋無障礙設計,例如將點字透明化、覆蓋在印刷文字之上,因為它透明,所以不影響其他使用者的閱讀。

有的室內設計師會認為如果要配合銀髮族調整為無障礙室內設計,家中的廁所會很佔空間、做了很多扶手會很醜。為基河國宅設計的通用設計國宅,扶手可以不用像在公共空間那樣粗厚,廁所也可以配合家中實際需求來配置空間,公廁是為了要保留輪椅迴轉的空間,所以需要保留大坪數,但是家中若無輪椅使用者,可以適當的添加扶手,讓濕滑處或需蹲起處有輔助之物即可。

為了使聽力不佳者居住時能更有安全感,屋內的空間會設計可穿透的視野,利用通透的空間,讓最裡頭的一間房間也能聽清楚前廳的動態。

「通用設計就是你要相信,這世界有人愛你比你愛自己的還要多。謹記八字:設身處地、將心比心!」

#08,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在校生謝宜峯,「大學選課模擬系統」

(講者背景:臺灣科技大學資工系學生,因為覺得要手動用 Excel 預排選課太麻煩,所以做了自己能用、也想給大家用的選課模擬系統。)

選課時搶課困難,常會在搶課時才發現衝堂之類的問題。發現選課的困難後,謝宜峯設計了選課模擬系統,可以嘗試選課、排課表,事先可以先知道自己的課表大概可以長成什麼樣子,不用再自己開個 Excel 來剪剪貼貼,開學後也可以拿來找教室、看看有哪些人和自己選了一樣的課,甚至在這個平台上整合二手書交易平台。

以前使用 Excel 預排課表,要剪剪貼貼,如果想要換一門課,刪來改去就讓人煩到爆炸了。

謝宜峯的室友 Taylor 之前做了氣象局的介面改良設計,嘗試做一份 prototype,提議可以如何改善中央氣象局網站。這樣的設計背景和謝宜峯合作的成品,讓「大學選課模擬系統」更好用:課表和查課可以做在一起,查詢課程可以即時顯示、即時排課,也能檢查衝堂狀況。

這個作品完全置入了謝宜峯的私人偏好:他把交友系統的概念放進來,所以每個登入的使用者在左下角看到的「誰也來過這個網站」會顯示為異性,「誰也選了這門課」會顯示出其他選同一門的人,方便大家和正妹同學修同一門課(大誤);他不喜歡 IE,所以很直接地在系統裡進行了一個排擠 IE 的動作。 XD

謝宜峯說,「活在問題當下的人,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」,其實這句話拿來解釋《病後人生》創站理念也完全符合喔。 :)

#09,DSP 資料科學計畫蔣居裕,「讓公共服務變聰明的《資料科學計畫》」

(講者背景:2011年成為精誠資訊雲中心的開路先鋒,現職精誠集團旗下 Big Data 品牌 Etu 負責人,也是 Code for Tomorrow 的「資料科學計畫」(DSP) 執行委員。)

「問對問題」,是讓公共服務變更好的前提。DSP (Data Science Program) 就是「問對問題」的關鍵。

Etu(發音即為「意圖」諧音)是精誠集團專門做 big data 的品牌。這間公司的目的就是教大家如何從資料中萃取出所需的資訊,不管你的資料是 big data / small data。

配合 Code for Tomorrow,Etu 在 Data Weekend 開了課,在今年八月二日、三日兩天,即將舉辦「看資料找故事工作坊——以政府採購標案為例」。(剛剛看了一下,活動有保留三個免費名額給政府或非營利組織成員喔!)

DSP 花了四千塊向內政部買了實價登錄資料(付費內容會比免費下載的資料多一些欄位),利用這些資料在課程中練習分析,在課程中有一個有趣的分析結果是為銀髮族找出台北市的宜居之地,依該次的幾個面向的評估指標(例如公園綠地、醫療院所⋯⋯等等),最宜居的地區是內湖區、在指標中得分較低的則是萬華區。

#10,charger / changer 深擊設計管理 &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汪建均,「政府與公民共創價值的小撇步」

2003 年參與了雲林縣林內鄉的設計計畫,汪建均發現,「雲林當地有很多的好東西,但是因為一些建設,反而剝奪了當地民眾的空間。」當地規劃少了公園綠地、也失去了兒童遊樂空間。

他觀察到政府其實是希望開放的,但是「想要把權力下放,但是不知道要把哪些下放;想要資料開放,卻不知道要怎麼開放」。

這裡汪建均提出 GovJam Taipei 2014 提出的一些小撇步:

1. 我們追求的,不是改變一個人的 DNA,而是改變群體的 DNA。「我們不是在求個人,某個政府高官某天醒來就瞭解 Open Data 的價值⋯⋯而是一個群體。」

2. 要關注的,是相關的參與者的角色扮演,是情境與脈絡。

3. 不要從整個系統下手,運用服務設計從小處著手,增加服務可視度。(例如:區公所在門口做裝潢,去制約公所職員不能推卻新服務;不一定要寫程式,也能小小地做些改變來改善環境)

4. 讓知識與資訊的獲取與交換,變得易用、簡單、有趣。有很多專家知道的事,民眾可能不知道,所以在過程中要易用簡單有趣。

5.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讓無聊的題目變得有趣,有效運用科技引發行動。

6. 讓困難的題目變為能夠引發與輔助人們的想像力。

小處著手的範例是像這張德國電力公司的帳單,在帳單上增加統計資訊,讓使用者能得到除了費用以外更有助益的資訊。

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,把枯燥的題目科普化。

小結一下這半天下來我個人的簡單心得:

1. GIS 能視覺化呈現出許多問題: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、易肇事路口⋯⋯此時可以輕鬆畫出分佈圖、有完整圖資可免費使用的 Google Map API 是值得好好研究使用的好物!

2. 有些推動變革有長官支持就會非常順利,但是得不到支持、甚至有阻力的人也多著是,成功之前一定要有相當程度的熱血支撐住。

上一页美国数字问责与透明度(DATA)法案有多独特?下一页取经台湾: SmartGov “政府开窍” 会议 (上)

最后更新于4年前

这有帮助吗?